2025年5月利鸿网,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对涉案被执行企业名下设备进行“活查封” 摄影 涂云致
本文为《中国审判》杂志原创稿件
文| 谢婷婷 王明康
“公司总算渡过难关了,感谢法院的善意执行!”近日,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人民法院聚焦涉企小标的执行案件,开展涉企案件专项攻坚集中执行行动。行动中,一起涉合同纠纷执行案件的企业负责人收到自动履行证明书后,激动地向法官致谢。
近年来,为助力民营企业行稳致远,集美法院通过调解建议函、预失信预警、案例教学课等措施,打出司法“组合拳”,为企业发展撑起法治蓝天。
发一函解多案
以调促和破僵局
“他们长期拖欠我们高额加工费,公司资金压力太大,只能暂停供应混凝土了。”法庭内,坐在被告席的某混凝土公司负责人叹息道,“我们也没办法,公司上下都指望这笔资金缓解压力,要是原告能配合我们一起追讨加工费就好了”。
事情还要从一起建工服务合同纠纷说起。原告彭某为向某建筑公司提供混凝土,委托某混凝土公司搭建生产链并专项用于某建筑公司的混凝土供应。没想到,某建筑公司此前还拖欠了某混凝土公司加工费。某混凝土公司收款后,并未持续供应混凝土,而是直接拿来填补欠款。
彭某多次催促供应混凝土无果,无奈之下诉至集美法院,要求某混凝土公司返还当时支付的全部款项并承担违约责任。
案涉多方主体,若无法“一揽子”协商解决,将引发后续多重纠纷,而已经建成投产的设备、材料等也将因长时间闲置而使各方损失扩大。
“垫付资金、长期拖欠等现象在建筑工程行业不是新鲜事。但对小企业而言,这些行为往往会成为压垮它们的‘最后一根稻草’。”承办法官潘辉文了解情况后,认为直接判决可能会激化各方矛盾,而调解是解决本案争议的“最优解”。
但此时双方之间的信任已降至冰点。如何“破冰”,才能让曾经的合作伙伴重归于好呢?
潘辉文想到了上级法院正在积极推广使用的调解建议函。法院出具书面函件可以突出调解方案的权威性与专业性,在涉企案件中也更有利于企业内部审批通过调解方案。
针对某混凝土公司的顾虑,法院在调解建议函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法律责任、调解进展利鸿网,并针对诉讼影响、保全影响、加工费追讨、生产链分割等问题逐一提出具体可行的调解方案。
最终,原告承诺协助被告追讨欠款,双方自行将搅拌站、实验室设备等进行清点移交,剩余部分款项直接支付给原告,该案纠纷得以“一揽子”化解。
为企业协商“开方子”,给实质解纷“拓路子”。为高效化解涉企纠纷,集美法院加强要素式示范文本应用宣传,与综治中心高效衔接,强化涉企纠纷先行调解,运用人民法院案例库强化释法说理,促推定分止争。2025年以来,集美法院妥善审结涉企案件3420件。其中,调解成功835件,切实维护了企业合法权益。
以“黄牌”促“绿灯”
助企纾困焕生机
今年4月,厦门某信息科技公司拖欠4名员工工资共计12万元。员工经仲裁维权后,相关案件进入执行程序。
“公司是真的困难,不是故意拖欠工资。等追回欠款,我们一定第一时间补发工资!”原来,该信息科技公司因下游客户拖欠款项导致资金链断裂,公司濒临绝境。
执行干警赵明礼了解情况后,仔细查阅公司的纳税记录、过往涉诉情况等信息,发现该信息科技公司以往信用情况良好,主营业务为金融信息系统集成技术开发,具有一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潜力。
为进一步了解公司状况,赵明礼带领团队深入走访企业,实地了解公司努力维持运转、积极催收账款的情况。
“该公司属于典型的暂时‘失能’而非恶意失信企业,若机械地将其列入失信名单,不仅无法根本解决欠薪问题,还可能致使企业无法签订新订单,从而彻底停摆,更多员工权益难以实现。”
基于此,赵明礼向企业送达预纳入失信名单通知书,给予缓冲时间。同时,他积极组织双方协商,拟订分期还款方案。
经多次协商,双方达成和解意见。截至今年7月,企业已按还款方案履行完毕。最终,企业商业信誉得以保全,重获经营生机,员工权益也得到了保障。
从发出信用“黄牌”到点亮发展“绿灯”,该案是集美法院为企业发展助力的生动实践。
今年以来,集美法院着力攻坚拖欠民营企业账款问题,执行到位1.5亿余元。同时,该院干警实地走访涉执企业65家,积极采取活封活扣、引入担保等善意文明措施,助力19家企业走出困境,向121家主动履行的企业送达自动履行证明书,帮助企业修复信用。
从庭审到课堂
延伸职能抓预防
“对于涉企案件,要慎之又慎、细而又细,把严格执法、热情服务的理念贯彻好、落实好。”
一场庭审案例教学结束后,集美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四级主任科员庄武感悟颇深。
庄武是“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”系列课程的学员之一。今年5月,集美法院依托“集美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基地”,协同集美区委党校打造该课程,以“庭审观摩+法官授课+互动交流”形式开展。
第一堂课上,学员们旁听了一起涉校园食品安全的行政处罚案件。庭审结束后,集美法院法官针对涉企行政案件的立案、调查、审查、告知等环节的执法要点进行授课。现场反响热烈。
此外,集美法院积极延伸职能,针对知识产权保护等企业关注的热点话题,联合市场监管等部门走访企业,并开展专题培训等活动,及时向行政主管部门、行业协会等发送司法建议书,为重点企业、行业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和服务。
本期封面及目录
<<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>>
《中国审判》杂志2025年第16期
中国审判新闻半月刊·总第374期
来源:中国审判
编辑:段茜茜
名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